9.24.2006

牛油蛋糕



牛油蛋糕是最易整又好味的一款自制焗蛋糕,送禮及自用皆可,所以成為我在英國的其中一個嗜好。全個過程亦不需一小時就可以整到熱烘烘、香噴噴的牛油蛋糕,那種感覺真幸福。

材料:
自發粉100克、砂糖100克、牛油100克、
雞蛋兩隻、雲呢拿香油一茶匙、水一湯匙

做法:
1.焗爐200C預熱;
2.牛油及砂糖打至奶狀、逐隻雞蛋加入續打至溶合;
3.把篩過的自發粉分兩次加入用慢速攪拌至完全混和;
4.其間可加入香油及水;
5.溶液倒入已掃油的焗盤再放入焗爐焗四十分鐘即成。

4.21.2006

意遊未盡

早陣子去了兩星期意大利旅行,實在大開眼界,感觸良多。那些千多年遺蹟,百多年教堂,大名家雕塑就不在話下,但對我來說不平凡的生活體驗震撼更大。基本上今次是一個遲了十年才出發的旅程,住的地方多是青年旅舍不是二人套房,吃的是麵包薄餅不是出入高級餐廳,帶的是千斤重背囊不是手拉喼,坐的是二等火車,實實在在像一個二十多歲的大學生,不管多辛苦也要到歐洲看一看。由於沒有經驗,加上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就令今次旅程份外難忙。現在才體會到原來高床暖枕並非必然,事前根本沒有想像過需要面對雷轟一般的鼻寒聲,年輕人半夜三更的吵鬧聲,更甚是穿四件衫瞓都是凍到震的帳幕夜,真是不得不承認已經不再年輕,這樣的旅行已經不是我可以應付,還好總算趕及一試,終生回味。

雖然辛苦但是仍然很享受這次經歷,得到的總比失去的多,眼界擴闊了之餘亦學懂珍惜現在所擁有,不過更重要的是開始為身為中國人而有點自豪。以前傾向接受外國人比中國人優越,但現在發覺意大利人也不是那樣"高“。語言方面,就算做遊客工作的人也有很多連基本英語也講不到聽不明;食物方面,好像除了意粉薄餅就是雪糕;國家經濟方面,大部份收入都是依靠旅遊業,即是那些建築了千多百多年的古蹟;就算講到公民教育方面,也可以認為只要是免費入場就根本不需要排隊,懶理有大條長龍在門口;要是換轉北京或香港,這樣的管理及服務態度就死硬。

話雖如此,意大利還是一個點都要去一次的地方,她擁有的世界奇珍又真是沒有別處可比。之不過好似我這些連自己國家首都還未踏足過就急急到他國作客的,就好像有點那過。越講越講,真想快快走轉長城做個真正好漢。

4.16.2006

向前、向後


曾經有人將人生比喻為上了一列火車,每一站都會遇到不同的人與事,而且都是向著終點而行。講起來又真係幾貼切,不過就似乎虛無飄渺左少少。我就覺得人的性格同揀火車座位倒有點關係;有人會坐向前的座位,有人會揀倒頭車來坐。向前坐的人每每比坐倒車的人早看到前面的風景與事物,不過往往只是一閃而過,並沒有細心欣賞,因為前面永遠有更新的事物可以去發掘。相反,坐倒車的人雖總是看遲一點,但卻可以慢慢欣賞,細意回味。跟人一樣,有些人喜歡向前看向前衝,過去了的就不會回頭望;有些人則一味喜歡回味往事,認為現在和將來的事也比不上。究竟向前看或向後看比較好?我想最應該都是看重眼前的一刻,過去的擁有過,經歷過便算,將來的也不用心急去計劃同籌算;不過講就容易,做就艱難。下次坐火車都係唔好揀窗口位,咁就可以八卦下身邊的人與事,都算係把握現在的操練!

3.28.2006

物價指數(二)

終於重拾荒廢已久的寫作,其實物價指數(一)及(二)是一起做資料搜集,只是出版時間差很遠,千祈唔好誤會要找到倫敦的平貨需時這麼長。
很多外國人普遍多食的日常食物,在香港反而是非常昂貴,來佬貨嘛!所以只要在不同地方適應別人的生活方法,定可以生存之餘,更可以增加體驗。

11.21.2005

物價指數(一)

倫敦唐人街物價指數奇高,大家都應該略有所聞,如果未曾親身幫襯過,好難體會到有幾誇張,所以我特意做了資料搜集,把平時多買的食物及雜貨價錢跟香港超級市場作過比較。事先聲明,部份數字實在很誇張,比定心理凖備,千期唔好嚇親。



貴得最誇張的主要是菜類,老闆話因為新鮮空運,所以價錢一定唔可以平,不過大家都已經知道很多瓜菜都是他們在這𥚃自己種,空運的可能只佔少部份。由於價錢太貴,所以都係盡量少去唐人街為妙,不過當遇上思鄉,或者找不到替代品時,都是避無可避,始終香港人都係「民以食為先」,最多在其他地方慳番。

11.16.2005

煮婦生活


時間過得好快,我已經來了倫敦四個月,除了頭一個月因未有安定生活之外,其後三個月斷斷續續已經煮過好多餐飯,基本上都可以稱為一個「家庭煮婦」。作為家庭煮婦並不是我的理想工作,但現在發現原來都好有挑戰性同滿足感,由冇到有、由生到熟、由冇味到好味、由唔似樣到真嘅一樣,過程中都係不停學習及改良,加埋最後比人稱讚好美味仲食到一件都冇剩,嗰種快感真係好正,幾多油煙味、蒜頭味都抵番。

今次我特登揀了九款好喜愛的作品登出來,煎炒煮炸蒸炆燉浸焗燒樣樣有,其中燒肉同熏蹄比我最大滿足感,以前想起燒味只會考慮去邊間買,從未想過自己可以整;另外梅菜扣肉同酥皮湯都係新嘗試,照住做又真係做到。嚟緊我會挑戰醉雞、葡撻及菜肉包,希望一樣成功。

什麼推動我努力去煮呢?其實除了出街食太貴之外,好多時就算到中國餐廰食都未必好味,選擇又唔多,中國人始終最重視就係晚餐,食凍三文治又唔係,食炸魚又唔想,所以都係自己煮算吧。諗番在香港的日子真係好幸福,食物國際化兼多樣化,價錢相宜味道一流,仲有媽媽煮的愛心晚餐,實在太感動,原來晚晚唔駛煮都有得食唔係必然架!

10.31.2005

病態客氣

古語有云禮多人不怪,有禮貌同客氣有時真的好難分別。作為中國人大部份都會有個客客氣氣的特質,不過又未必是中國人的專利,其他國藉的人也會有客氣的時候,好像在第一次見面、又或者作為紳士時,也會同我們的表現相近似。但是在朋輩交往中,惟有中國人還保持住最客氣的傳統。可能中國人基因構造真係存在客氣的因子又或者是我們太受父母的教導影響,以致到達了一個過份的境況。除此之外,我發覺基督徒群體在這個課題上出現更嚴重的情況;我們的信仰教導「客要一味的款待」﹣羅馬書12:13、「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35,因此不期然我們便把這個教導行出來,更甚是行到有點走火入魔了。近呢三個月,我們的生活好像玩緊一場客氣競賽,同樣由香港來的一對情侶,亦是弟兄姊妹,他們對我們異常好客,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了這個基督的教導,於是又照版煮碗向他們照做,常常邀請他們來吃飯,又幫忙他們搬屋,但是他們每次食完飯也爭住洗碗,受了好處又不住的說多謝,不好意思,打攪晒等說話,總之渾身不自在的模樣。我們發覺越對他們好,他們就兩倍的報答我們,之後我們又三倍的對番他們好,換來卻是四倍的回報,他們無容置疑地活出聖經的教導,不過我想我們也應該學習接受別人的施予,而不是不住的付出。

另一方面,又有一個非常不同的經歷發生。有一次與一些外國同學朋友去玩,因為其中一位生日,有人便弄了一個蛋糕給他,於是我們照例唱生日歌,他許願,吹爉燭然後切一刀,當完成了這些指定動作後,一位女孩子拿起刀來切出一件蛋糕,當時我只有以為她在為我們分一件件餅,然後放到碟上,這是一個好正常又好合理亦好有禮貌甚至父母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做法;於是我幫忙遞上碟,點知她有些錯愕,跟著說噢!我只是招呼我自己而已。那一刻我覺得好特別,因為我地文化差異而成了這些不同之處,(我必須要澄清,那個女孩子本身很隨和亦好有禮貌,所以她的做法是真的因為他們的習慣是這樣。)有趣的是為何我們從來總要有個人負責切晒所有蛋糕,還要分好一碟碟的,其實誰說我們不可以自己想食自己先切呢?

有時我想我們被文化或家教或信仰塑造了一個沒有個性的境況,可能我們自己也不自覺有問題,不過多點反省多點批判,真的可以有所得著,我地會發現有時真係唔駛咁客氣。